腦中有想法卻不知如何變成故事|故事的組成結構篇
- 黑喜
- 7月1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你想將構思已久的主題、鮮明的人物、精彩的點子,變成一串精彩故事,卻不知道如何開始,不知如何下手?
通常是最一開始的新手在進入故事創作領域中會出現的問題,這個問題背後的問題不外乎這兩種狀態,一個是不了解故事該長什麼樣子,一個是被過往教育的標準答案框架住。
認識故事是「創作故事的第一步」
首先從故事是什麼開始了解,故事不論是用講的、畫的、寫的,都與溝通有關,凡涉及「溝通」,就涉及「語言」。不同語言有著不的文法,如電影畫面用影像語言,漫畫是用分鏡語言,設計用設計語言,不同國度用不同語言,故事同樣是種語言,既然是語言就具有文法。
人類講故事的歷史悠長,從遠古時期的肢體語言、山洞壁畫、口耳相傳之外,有一群人也善於講故事,那會是誰呢?就是哲學家,他們把艱深哲學轉成故事,引導大眾和君王理解一些道理,不然他們容易被討厭或砍頭。他們也用故事思考哲學,那就是哲學家常講的思想實驗。哲學家率先開始研究故事,後來投入故事技藝的人越來越多,故事的文法也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,現在故事文法(編劇理論)已有眾多優秀小說家和編劇整理,以下就將業界常講的概念一此整理給新手看。
【1】起承轉合
【2】三幕劇
【3】流行七段落
【4】英雄旅程
【5】史奈德架構
(備註:以上是最常見到的結構。)
【結構一】:起承轉合 ☆☆實用度普普
起承轉合是從小提到大的都會提及的基本結構,目前史料中,最早提到是在元朝楊載的《詩法家數》與傅若金《詩法正論》。起承轉合是非常基礎的結構刑形式,這邊重點在於基本理解,之後會進行統整。

【結構二】:三幕劇 ☆☆☆業界常用
三幕劇是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《詩學》所提出,是現今編劇最主流的結構之一。三幕劇結構也是非常基礎的概念,本文重點在於基本理解,之後會進行統整,如有興趣更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《實用電影編劇技巧》。

【結構三】:流行的七段落 ☆☆☆☆新手推薦
7段落是是由3幕劇+起承轉合4段落而來,就變成了7個段落。
七段落的解說如下:
目標:主角的目標、夢想、想要是什麼?
阻礙:主角達成目標的阻礙是什麼?
努力:主角的努力。(比較順利的階段)
挫折:努力之後的將遇到做折。
意外:努力之外的新幫助是什麼?
改變:意外之後情節如何轉彎,角色如何改變?
結局:最後的結局?
範例:功夫熊貓
目標: 熊貓阿波想要成為神龍大俠,並阻止殘豹
阻礙: 阿波不信自己是神龍大俠,師傅也不信
努力: 師傅被龜大仙點醒,也點醒阿波並開始努力練功
挫折: 完成修行拿取秘笈,發現是白的,會打不敗殘豹
意外:爸爸告知阿波麵的秘方,就是沒有秘方,相信簡單就會好吃
改變:阿波發現秘笈白到可以反射自己,是要相信自己
結局: 阿波打敗殘豹,成為神龍大俠
七段落的解說如下:可以自行分析電影或是使用工作坊的方式進行電影的分析。

【結構四】:英雄旅程 ☆☆☆☆中階認識
喬瑟夫.坎伯在《千面英雄》這部神話學經典著作中提到「英雄旅程」的結構,是他詳細的研究非常多的神話故事,並整理出來英雄旅程的12個階段,要快速理解此結構推薦可以先看此影片,能有基礎的認識。如果有興趣可以看《作家之路》是適合已經看完《實用電影編劇技巧》的人使用。

【結構五】:史奈德架構 ☆☆☆☆中階認識
這裡僅展示史奈德架構表的樣子,因文章篇幅的關係,更為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編劇書《先讓英雄就貓咪1》。史奈德架構相對於其他結構,是更細解說電影的中間劇情是如何展開的。這是適合新手在分析過幾部電影之後,再來使用分析影。以下15個步驟,後面的數字代表電影的時間。
故事步驟 | 頁數 |
開場畫面 | 1 |
主題陳述 | 5 |
佈局 | 1–10 |
觸發事件 | 12 |
天人交戰 | 12–25 |
第二幕開始 | 25 |
副線 | 30 |
玩樂時光 | 30–55 |
中間點 | 55 |
反派的逆襲 | 55–75 |
一敗塗地 | 75 |
黎明前最深的黑暗 | 75–85 |
第三幕開始 | 85 |
大結局 | 85–110 |
結尾畫面 | 110 |
總結
故事結構相當之多,可能有人會問該如何記住所有的結構?答案是不需要。只要了解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說法就好,這裡只要是讓新手知道我們可以如何了解故事的樣貌,而不是要把所有的都背下來。
不論人們在執行什麼計畫,知道執行的「成果」,更可以讓人知道前往的目標。同理也可以用在故事創作領域,所以了解故事(成果)是創作的第一步。但知道這些東西就能創作嗎?這些結構適合新手照著創做故事嗎?這是新手的第二大問題。其實故事結構不是用來創作是用來分析的,因為故事結構不是公式,只是故事長的樣子。
留言